129 家剩 15 家, 电动车品牌大洗牌, 后市场如何接招?
- 2025-07-12 20:14:49
- 135
根据AlixPartners最新研究报告显示,当前国内129家电动汽车品牌中,预计至2030年仅15家可实现可持续盈利,淘汰率高达88%。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内,平均每月将有约 2 个品牌退出市场。该预测不仅将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,更将对全球汽车后市场体系产生深远影响。
1
中国市场竞争逻辑:淘汰与集中的必然性
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残酷的淘汰率背后,是多重市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早期的蓝海逐步走向红海,竞争维度已从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,延伸至价格、技术、产能等多个层面,行业洗牌的发生具有其内在必然性。
首先是价格战加速行业出清。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持续占据市场优势,以比亚迪为例,其单车利润空间超 10%,通过战略性降价不断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。数据显示,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新车均价下降 13.4%,行业盈利分化加剧。目前仅比亚迪、理想汽车、赛力斯集团(含 Aito 等品牌)实现持续性盈利,其余多数企业陷入亏损泥潭,威马汽车等品牌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。
其次是产能过剩与政策干预延缓出清节奏。2024 年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降至 50%,为十年来最低水平。部分地方政府出于保障就业与供应链稳定的考量,对弱势企业实施政策性扶持,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行业自然整合进程。尽管监管层已呼吁规范市场竞争,但企业间的较量正从显性价格战转向隐性优惠(如零息贷款、保险补贴等),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仍被持续压缩。
再者,技术迭代构筑更高竞争门槛。固态电池等颠覆性技术若在 2030 年前实现商业化突破,将对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品牌形成致命打击。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速度加快,研发投入门槛持续攀升,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将难以维系市场竞争力。
2
全球汽车后市场的连锁冲击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其行业格局的剧变绝非孤立事件。129 家品牌缩减至 15 家的过程,将通过供应链、技术标准、市场渠道等多个纽带,对全球汽车后市场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,重塑行业的运行规则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——
(一)备件供应链从碎片化走向头部集中
15 家头部品牌预计将占据 75% 的市场份额,其配套零部件供应商(如宁德时代等核心企业)将主导主流供应渠道。被淘汰品牌的备件供应将面临断供风险,特别是专属传感器、电控单元等部件将逐步停产。后市场企业若开发通用替代件,需应对技术兼容等系统性挑战,供应链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。
(二)维修技术门槛提升,独立维修体系承压
高阶智驾功能(激光雷达、域控制器等)将下沉至 15 万元级车型,维修过程需配备专用设备(如 ADAS 校准仪)及认证技术,设备投入成本显著增加,小型修理厂可能因技术壁垒被迫退出市场。同时,头部品牌为强化用户体验控制,可能收紧独立售后授权,参考特斯拉 “闭环维修生态” 模式,独立维修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收窄。
(三)新兴后市场机会显现
203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达 1 亿辆,电池检测、梯次利用、回收拆解等后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将爆发式增长,第三方服务商可重点布局非原厂电池维护领域。此外,中国车企海外扩张进程加速(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建设),将催生本地化维修网络需求,为欧洲、东南亚后市场企业带来合作机遇。
(四)全球竞争格局面临重构
欧盟关税政策可能使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从 15% 降至 12%,但通过本地化生产布局(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),中国供应链仍将深度渗透全球后市场。在技术标准领域,若中国头部品牌主导快充、电池更换等核心标准,将推动全球后市场企业适配其技术协议,重塑行业技术生态。
3
行业演进的核心结论
在电动汽车品牌洗牌的过程中,市场将呈现集中化与专业化并行的发展态势。维修资源向头部品牌授权体系倾斜,同时电池、智驾等细分领域将涌现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。全球协作需求显著上升:中国淘汰品牌的过剩产能可能流向亚非拉市场,需建立兼容备件体系;欧美市场需应对中国技术标准输出,调整技师认证体系。消费者层面,品牌减少可能导致车型同质化及维修成本上升,但高阶智驾等技术普惠将部分抵消负面影响。
此次行业洗牌本质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的转型,后市场企业需重构技术储备、供应链体系与协作网络,适应 “强者恒强” 的新竞争生态。幸存的中国车企将更加依赖后市场利润贡献(如比亚迪储能业务拓展),其全球化服务网络的建设效率,将成为影响全球后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。
- 上一篇:为救女儿生下的儿子也患罕见遗传病
- 下一篇:男子借万以贷养贷担保费高达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