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SU7锁单24万的阳谋! 引狼入室十年, 中国车企如何反杀特斯拉?
- 2025-07-05 11:13:39
- 923
小米SU7预期18小时锁单24万辆,对应至少608亿收入。
十年之期已至,这一锁单数据被视为中国汽车工业与特斯拉博弈终见分晓的标志。11年前,雷军作为特斯拉首批车主接收ModelS时,马斯克或许未曾想到,交付的不仅是一把车钥匙。如今SU7的18小时锁单量,超过特斯拉ModelY七个月销量总和。
回溯来看,比亚迪等品牌的销量已连续6个月超过Model3,这是中国车企首次无水分地实现超越,印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"死战不退"的决心。
遥想当年,特斯拉如雷神之锤般劈入中国市场。
其销量长期霸榜,技术绝对碾压,设计开创先河。中控大屏、隐藏门把手,甚至直营模式都成为国产汽车的模板。在新能源渗透率不足0.3%的背景下,特斯拉成为科技与汽车领域的唯一白月光。
作为首家外商独资车企,特斯拉入华得益于我国深化开放的决心。
以市场换技术,即便引狼入室,也要搅动中国汽车工业。这一阳谋下,特斯拉的颠覆性技术倒逼本土产业链升级,更彻底扭转了行业认知:汽车产业可以换道超车,突破西方百年工业积累。
事实上,关于电与油的技术路线争论已久。
钱学森在世时,我国就提出发展新能源车。但直到看到特斯拉的成功,我们才下定决心Allin新能源产业。技术扩散效应随之凸显,国产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乱世之中,蔚小理相继成立,走普惠路线的比亚迪已傲视群雄,而小米SU7凭借纽北赛道总榜原型车第三、量产车第十九的成绩,在科技上做到了特斯拉未竟之事。如今SU7热度拉满,中国电车产业已全面起飞。
有人认为,引入特斯拉发展本土产业的叙事中,特斯拉是亏损方。实则不然。近十年,特斯拉中国区收入从几亿美元增长到数百亿美元,中国区收入占比逐年上升,2021年达到巅峰。
水面之下,中国对特斯拉的帮助更为关键。2018年初,特斯拉深陷产能陷阱,Model3生产落后,交付能力濒临崩溃,大摩预警其现金流撑不过半年。马斯克亲赴工厂督工,甚至在工厂打地铺,其疲惫照片登上热搜。但美国工厂效率低下与工会问题根深蒂固,马斯克的努力实际意义有限。
困境中,希望在东方。我国向马斯克张开怀抱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获批。各项审批一路绿灯,还获得千亿信贷支援。
2019年1月7日工厂奠基时还是泥泞滩涂,9个月后工厂建成,10月22日首台国产Model3揭幕,仅用11个月。这一速度令世界惊叹,直接解决了特斯拉的产能与资金链问题。中国工厂设计更合理,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,效率碾压欧美。
国产Model3成本比美国版低一倍以上,帮助特斯拉完成了从0到100的突破,中国堪称特斯拉的修仙引路人。
中国工厂的贡献不止于此。2020年,其贡献了全球49%的产能。这让欧美资本市场看到了中国力量,特斯拉股价飙升,市值从500亿飙升至万亿。除了火星计划等概念,中国提供的务实帮助至关重要。
超级工厂也是我国阳谋的一部分。
建厂初期,30%零件从中国本土采购,如今这一比例超90%,带动400家本土供应商进入体系,60家晋级全球供应链。
宁德时代、旭升股份等企业借此掌握核心技术,上海工厂还为本土输送数万熟练产业工人,研发中心培养软硬件人才,带动行业人才井喷。
技术外溢效应在建厂前已在中国蔓延,超级工厂加速了这一进程。加上特斯拉开放300多项专利,中国厂商推出自己的旗舰车型。2014-2018年,特斯拉对中国市场有绝对统治力,但之后比亚迪凭借普惠和性价比路线反超,如今1-5月,比亚迪卖出163万辆,特斯拉同期29万辆仅是其零头。聚焦智能化的新势力如蔚小理,2022年份额达15%,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特斯拉入华前五年,在技术、材料、工艺、智能化等方面保持领先,中国电车工业在局部赶超,整体仍在学习消化。
当时中国品牌虽崭露头角,却处于自吹自擂状态,对标特斯拉时需加诸多定语。但这是积累的过程,每款新车发布、每座工厂建立、每次改良创新,都在为中国汽车工业量变到质变积蓄力量。
第二个五年过去,今年是特斯拉入华第11年。看到SU7炸裂的数据,同价位无水分超越,才是量变到质变的节点。这里的质变,不是仅靠产业链集群效应带来的效率和成本反超,而是多个维度全体系的全面反超,是新王替旧王。
技术层面,比亚迪刀片电池体积利用率提升,低温性能改善且针刺不起火;宁德时代氧化物全固态电池2026年装车,能量密度提升30%。电机方面,速珂UltraV8S双电机1548匹马力,零百加速1.98秒,极速359公里/小时。智能化领域,华为ADS3.0辅助驾驶技术领先,外资和合资车纷纷合作。
材料层面,国产厂商碳化硅电驱升级,以我国复产稀土为核心的永久磁性材料铝铁硼磁材细分赛道崛起,2200兆帕小米超强钢抗拉强度比1500兆帕热成型钢提升40%。基建层面,5月公共电桩保有量408万台,占全球近70%,适配智能化的基建落地,辅助驾驶相关设施大面积铺开。
用户生态层面,中国消费者新能源接受度78%,是欧美用户的3倍。年轻一代更认可国产电车的智能化功能,不再迷信BBA。标准层面,中国主导的800伏高压平台被宝马大众采用,换电标准在欧洲立法试点,中国充电协议在泰国采用率超90%,7项ISO提案成功立项。产品层面,比亚迪仰望U8和华为问界M9等百万价位车型爆火,小米SU7在二三十万红海价位与特斯拉硬刚,实现近身肉搏。
SU7和预期热度是新王替旧王的重要观测节点。
小米为代表的中国品牌高热产品问世,让特斯拉不再一枝独秀。SU7背后是技术、材料、工艺、基建、用户生态、标准制定、产品等全体系反超。这十年如血肉之花绚丽绽放,既是阳谋,也是弱者的无奈。市场换技术是强者的砒霜,却是弱者的武器。
近代109年,中国工业曾是弱者,建国后如风中残烛,近30年才有根本变化。我们用利润和市场喂养巨人,只为站上其肩甲冲向云端。
中国工业崛起没有浪漫奇迹,只有群敌环伺中的纵横捭阖与匍匐攀登。
这与中国高铁"陶杀三士",引进消化反超德法日如出一辙。汽车行业中,当特斯拉享受膜拜与利润时,中国车企在红海中血腥厮杀,十年内实现各维度全面反超,期间大量国产品牌破产出局,存活者在偏见中成长,如同中国30年逆袭的缩影。
所幸中国车企在技术爆发时代务实进取,消费者压力成内卷动力。一朝技术破壁,即转向全产业链自主可控,再实现全民普惠。未来,汽车可能像手机一样成为普通科技单品。若全体系反超是第一次质变,第二次质变也将发生在中国。工业体系积累至更高阈值后,将演化出意想不到的未来,对得起十年蛰伏。
市场换技术是以肉身为路、血骨为梯的登天征程。只有我们知道背后的内生动力,是一个民族在全球之林近代谷底后,重返制造业巅峰的涅槃嘶吼。全球文明中,只有中华民族能一次次从尸山爬起,完成重新崛起。中国棋盘上只有中国和外国,血液里刻着打不死就登顶的基因,如今只是拿回属于我们的位置。
新王替旧王中,谁新谁旧已不重要,流水争先,更争滔滔不绝;崇山争高,更争绵延不断。
- 上一篇:唐嫣方曾回应迟到一个月未进组
- 下一篇:宁静快哭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