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确认识和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, 你真的会用吗?

  • 2025-07-30 05:18:06
  • 752

智驾技术如今正以迅猛的姿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,从最初的概念炒作到如今在多款车型上的实际应用,它已经逐渐撕下“高科技噱头”的标签,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。然而,很多人对智驾的理解还停留在“自动驾驶”的表面认知上,甚至误以为只要开启了智驾功能,就可以在驾驶座上高枕无忧、彻底放手。但实际上,当前主流的智驾系统本质是“辅助驾驶”,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“副驾”,能在特定场景下帮你分担驾驶压力、提升驾驶体验,但绝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的决策和操作。

技术原理: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进化之路

智驾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让车辆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、理解规则并做出决策。早期的智驾系统采用规则驱动的方式,这就像教一个刚学认字的孩子识别物体——需要一条条地告诉它“这是车,那是行人,遇到红灯要停车,绿灯可以通行”。工程师们会为系统编写大量的规则和逻辑,比如通过识别物体的形状、颜色、运动轨迹等特征来判断它是什么,再根据预设的规则决定车辆该如何应对。然而,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。现实中的交通场景千变万化,充满了各种意外和突发情况,比如一只猫突然窜到马路上,它的形状、动作和常见的物体都不同,按照预设的规则,系统可能根本无法识别,更谈不上做出正确的反应。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智驾系统迎来了重大变革——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。现在的端到端大模型,就像是把孩子直接扔进真实的世界里,让它自己去观察、去学习、去总结规律。工程师们会给AI“喂”进海量的数据,包括各种交通场景下的图片、视频、传感器信息等,比如不同角度、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车辆、行人、交通标志,以及各种复杂的路况和突发情况。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,从这些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、寻找规律,逐渐建立起对交通环境的理解和认知。这种数据驱动的方式让智驾系统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,能够应对更多未曾见过的场景。

以华为ADS 4.0为例,它针对中国道路特有的路口加塞场景进行了大量数据训练。在中国,很多路口的车流量大、驾驶行为复杂,加塞现象时有发生。华为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加塞场景数据,让系统学会了如何提前预判其他车辆的加塞意图,并迅速做出决策,比如调整车速、保持安全距离等。实测数据显示,华为ADS 4.0在面对路口加塞时,决策响应速度比上一代提升了0.3秒,这看似微不足道的0.3秒,在高速行驶中却可能决定一场事故是否会发生。

使用场景:智驾的“舒适区”与“挑战区”

智驾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差异很大,有些场景是它的“舒适区”,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;而有些场景则是它的“挑战区”,需要驾驶员格外小心。

高速和快速路:智驾的“高光时刻”

在高速和快速路上,智驾系统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。自适应巡航功能可以根据前车的速度自动调整车速,保持安全的跟车距离,让你无需频繁踩油门和刹车,大大减轻了长途驾驶的疲劳感。车道保持功能则通过摄像头识别车道线,辅助车辆始终保持在车道中央行驶,即使遇到弯道也能平稳通过。再加上导航辅助驾驶功能,车辆可以实现从起点到终点的自动导航,包括自动变道、自动上下匝道等操作。

以阿维塔为例,在升级华为ADS 3.3.2系统后,其跨城出行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。在长达数百公里的高速行驶中,车辆几乎可以实现“0接管”,驾驶员只需要在出发前设置好目的地,然后就可以放松地坐在驾驶座上,欣赏沿途的风景。系统会根据导航信息自动规划路线,遇到前方车辆行驶缓慢时,会自动判断是否具备变道条件,并平稳地完成变道超车动作。当接近匝道时,系统会提前发出提示,并自动调整车速和车道,顺利驶入匝道。据实测,使用智驾系统后,跨城出行的通行效率提升了30%以上,不仅节省了时间,还降低了驾驶风险。

城区道路:智驾的“艰难战场”

与高速和快速路相比,城区道路的交通状况要复杂得多,这对智驾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人车混行是城区道路的常见场景,行人、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道路上交织穿梭,他们的行驶轨迹往往难以预测。比如,一个行人可能在路边突然改变方向,或者一辆电动车可能从旁边的小巷里突然冲出来,这些情况都需要驾驶员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驾驶经验。而目前的智驾系统在处理这类复杂场景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它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观察行人的表情、动作和非机动车的行驶姿态来准确预判他们的意图。

此外,城区道路的路口众多,交通信号灯、交通标志和标线复杂多样,不同路口的交通规则也可能有所不同。部分车型的城市NOA功能虽然能够实现自动通过路口,但目前还只覆盖了少数核心城市,对于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来说,可能买了车一年都用不上几次。而且,即使在一些已经开通城市NOA功能的城市,系统在面对复杂路口时也可能出现“迷茫”的情况,比如无法准确识别交通信号灯的状态,或者在转弯时对车道线识别不准确,导致车辆行驶轨迹偏差。

泊车场景:智驾的“贴心助手”

泊车是很多驾驶员的“噩梦”,尤其是在狭窄的车位或者拥挤的停车场里,稍有不慎就可能刮蹭到车辆。而智驾系统的自动泊车功能则为驾驶员解决了这一难题。现在的自动泊车功能已经越来越智能化,不仅可以实现垂直车位和侧方车位的自动泊入,还能应对一些偏置车位、斜列车位等复杂情况。

比如比亚迪秦L的偏置泊车功能,当邻车压线时,系统会自动调整车辆的停放位置,确保车门有足够的空间打开,避免了开门时“贴脸”的尴尬。问界M8则配备了360°全景影像和自动收后视镜功能,在泊车过程中,驾驶员可以通过全景影像清晰地观察车辆周围的环境,同时系统会自动收起后视镜,减少车辆的宽度,提高泊车的通过性。实测数据显示,使用这些智能泊车功能后,泊车效率可以提升30%以上,大大节省了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是最先进的自动泊车系统,也有其局限性。在狭窄车位或者低光环境下,系统的传感器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周围物体的距离和位置,导致泊车失败或者刮蹭到车辆。因此,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,驾驶员仍然需要保持警惕,随时准备接管车辆。

安全与责任:智驾时代的“紧箍咒”

无论智驾技术多么先进,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。在使用智驾系统时,驾驶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,不能因为开启了智驾功能就放松警惕。

首先,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。大多数智驾系统都配备了扭矩传感器,它可以检测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施力情况。如果系统检测到双手长时间离开方向盘,会发出警报提示驾驶员接管车辆。这是因为在遇到突发情况时,只有驾驶员能够及时做出反应,采取正确的避让措施。比如,当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或者有其他车辆强行变道时,智驾系统可能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来识别和判断,而这几秒钟的时间可能就足以导致一场事故的发生。而驾驶员凭借本能和经验,可以在瞬间做出反应,避免事故的发生。

其次,视线要时刻关注路况。智驾系统虽然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,但它并不是万能的,它可能因为传感器遮挡、数据传输问题或者软件故障等原因而出现误判或者失灵的情况。比如,在雨雪天气或者大雾天气中,摄像头的视野会受到影响,导致系统无法准确识别道路标志和障碍物;激光雷达在遇到强光干扰时,也可能出现数据异常。因此,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通过观察前方道路、后视镜和侧视镜等,及时掌握车辆的周围情况,以便在系统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接管车辆。

此外,法规也明确规定,在使用智驾系统时,驾驶位必须有人。即使车辆配备了城市NOA功能,能够实现“车位到车位”的自动导航,但驾驶员仍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。这是因为智驾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,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无法与人类驾驶员相比。在发生交通事故时,不能因为使用了智驾系统就将责任全部推给车企或者技术提供商,驾驶员作为车辆的控制者,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
未来展望:智驾的“星辰大海”
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,智驾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未来,智驾系统将越来越智能化、人性化,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交通场景。

一方面,智驾技术的普及程度将不断提高。目前,激光雷达等高端传感器还主要应用在豪华车型上,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,其成本将大幅下降。预计到2026年,激光雷达将下探到10万级车型,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驾技术带来的便利。同时,城市NOA功能也将从目前的少数核心城市向更多二三线城市覆盖,让更多的用户能够在日常出行中使用到这一功能。

另一方面,智驾技术将与车联网、5G等技术深度融合,实现更加高效的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。通过车与车、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,智驾系统可以提前获取前方的交通信息,如道路拥堵情况、事故信息等,从而提前规划路线,避开拥堵路段。同时,车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车辆的远程控制和监控,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了解车辆的状态,如电量、里程、位置等,并对车辆进行远程操作,如开启空调、解锁车门等。

智驾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驾驶员,而是成为“安全气囊式的存在”——平时默默辅助,关键时刻兜底保障。它将成为未来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我们带来更加安全、便捷、高效的出行体验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,正确认识智驾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,合理使用智驾功能,共同推动智驾技术的健康发展。